豆瓣广场疑惑
时间:2008年08月19日 内容来源: 互诺科技 浏览量:0

首先这不是一篇鸡蛋里挑骨头的文章,豆瓣广场上线是个好东西,至少技术部的同事们的工夫没有白费,首页去掉了很黄很暴力的评论之后,成了friendfeed中文版。

感谢技术部的各位,辛苦。

但是我还是有疑惑,导致我迟迟不加入任何一个广场。那就是这4个广场为什么要分开呢?

为什么是4?不是5,不是8,不是2008?
为什么是中央公园、后街、时光码头、城市广场,而不是蛐蛐、种种、欣欣、华华?

而这4个广场的区别在哪?
初看下来

中央公园趋于传统的首页,最热门的评论、最新的电影,让你目不暇接。
时光码头感觉女性向严重,姑娘们都喜欢时光码头,小伙子都喜欢姑娘(我没有歧视gay的意思)
后街存在些许叛逆的感觉,个性爆发的时代需要个性的地点,但是我疑惑的是,后街与中央公园同质化严重,后街与中央公园的人都喜欢宫崎老贼的破电影,这是个性十足还是缺乏个性?
城市广场看起来是为读书人准备的,关注的内容一水的书,还是书。但是我这个俗人只读俗书,这些东西我不感兴趣怎么办?

豆瓣可以把9点做到2级导航,将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套合体成4个广场,意在创造属于每个人个性的新首页,但是迷惑的设定如何能选出真正符合用户心愿的首页?

如果我组织1万人的马甲住进时光码头,是不是明天用户最关注的就是《如何选择一款适合你的剃须刀》?

我使用豆瓣,采取不主动加友邻(这是曾经的名字,现在叫好友与关注)的方式,意在让和我志同道合的人主动加我,每次登上豆瓣首页,加我好友的人实际上具有一个特征就是“与我在某一部分喜好上是完全相同的”这样不断累计起来的圈子,加上豆瓣的推荐功能,构成了“豆瓣猜”的补充,成为了我在豆瓣上发现好东西的network

而现在豆瓣的广场,显然要把这个网织大,但在织之前,是否应该给用户更多的提示,分析这个网的用法?而不是放着四个广场,说“来,四个,看哪个顺眼迁回家吧”

广场的选择,不应该是买西瓜,拍哪个熟了就成了。要有导购小姐(不一定穿女仆装)细心指导,4个选择,高矮胖瘦,任君挑选。这样才能更符合一开始的设计。否则明天后街可以关注《青年艺术家的雕像》,而城市广场在关注星光大道。

然后用户就像没有暂住证的居民一样,搬家搬家,然后再搬家。

豆瓣从来不缺技术、不缺idea,豆瓣缺的是与用户的沟通,哪怕是一个使用说明书。

邻村的张二狗今天上网了,我推荐他上豆瓣,他问我,豆瓣怎么不能看《赤壁》呢?

我怎么回答?我自己还是个豆瓣的街头流浪者。

原文:http://www.douban.com/note/16600372/